《××××》课程大纲(黑体 小二 加粗)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 |
|
适用专业 |
|
课程代码 |
|
课程类别 |
|
学分学时 |
|
开设学期 |
|
先修课程 |
|
大纲编写人 |
|
大纲审核人 |
|
二、课程简介
简要介绍本课程,明确该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要精简扼要的阐述该课程的重要理念、目标和内涵。具体要说清楚:第一,目的,即教什么。课程教学结束时所要达成的结果或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可以从教师的角度撰写。第二,历程,即怎么学。是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从学生的角度撰写。第三,预期成果,即会做什么。也就是要让教师和学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什么效果。采用目的+历程+预期成果的写法。
《××××》课程是XXXXX专业的XXXXX课,本课程~~
三、课程目标
(建议课程目标设置4个为宜,不超过5个;1个课程目标支撑2个毕业要求二级指标点为宜,不超3个,所有课程目标支撑的毕业要求二级指标点不超过5个为宜)
(一)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目标要体现“产出导向”和“学生中心”,按照知识、能力、情感或价值观等多维度去确定。在表述上必须站在学生角度,不要使用“使学生.....,让学生.....,培养学生.....”等类似的表述,按照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以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五个动词为主,【避免使用】掌握、把握、学习、领会、体会等不可测的动词,尽量少使用了解、理解这样的词语。以“动词+名词”的方式提高具体目标的可学可教可测性,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成主动理解、掌握、运用等表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达到以下目标:(以下内容仅为模板示例)
目标1:*****。【毕业要求3 学科素养】
目标2:*****。【毕业要求3/4 学科素养/教学能力】
目标3:*****。【毕业要求4/7 教学能力/学会反思】
目标4:*****。
(二)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 |
分解指标 |
课程目标 |
|
|
目标1 目标2 |
|
|
|
|
目标2 目标3 |
|
|
|
|
|
目标4 |
|
|
|
目标5 |
(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度应与培养方案一致)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图
课程目标 |
践行师德 |
学会教学 |
学会育人 |
学会发展 |
师德规范 |
教育情怀 |
学科素养 |
教学能力 |
班级管理 |
综合育人 |
学会反思 |
沟通合作 |
1-1 |
1-2 |
1-3 |
2-1 |
2-2 |
2-3 |
3-1 |
3-2 |
3-3 |
4-1 |
4-2 |
4-3 |
5-1 |
5-2 |
6-1 |
6-2 |
6-3 |
7-1 |
7-2 |
7-3 |
8-1 |
8-2 |
课程目标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课程目标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课程目标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课程目标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课程目标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附件2
《XXXX》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办法(模板)
一、评价依据
《XXXXXX》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依据《XXXXX学院XXXXX专业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实施细则》进行评价。
二、评价方法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分为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直接评价采用考核数据定量评价。间接评价采用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建议根据课程考试方案进行设计。
(一)直接评价,依据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支撑力度的情况确定各课程目标权重。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图
名称 |
践行师德 |
学会教学 |
学会育人 |
学会发展 |
师德规范 |
教育情怀 |
学科素养 |
教学能力 |
班级管理 |
综合育人 |
学会反思 |
沟通合作 |
1-1 |
1-2 |
1-3 |
2-1 |
2-2 |
2-3 |
3-1 |
3-2 |
3-3 |
4-1 |
4-2 |
4-3 |
5-1 |
5-2 |
6-1 |
6-2 |
6-3 |
7-1 |
7-2 |
7-3 |
8-1 |
8-2 |
课程目标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课程目标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课程目标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课程目标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课程目标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根据上表,本门课程有X个课程目标,每个课程目标对8个毕业要求的支撑力度有高(H)、中(M)、低(L)之分,为了便于操作,赋值H=3、M=2、L=1。课程目标1对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有a1个H,b1个M,c1个L;课程目标2对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有a2个H,b2个M,c2个L;程目标3对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有a3个H,b3个M,c3个L;……。
各课程目标权重计算公示:(a1*3+b1*2+c1*1)/[(a1+a2+a3+a4)*3+(b1+b2+b3+b4)*2+(c1+c2+c3+c4)*1]
课程目标权重之和为1.
(2)《XXXXXX》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计算
《XXXXX》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采用“考核成绩分析法”,随机抽取1-2个教学班级为样本,课程考核材料包括考试、测验、作业、小组研讨、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实验(实习、设计)报告、读书报告等。课程目标达成值计算:
课程目标 |
权重 |
考核方式 |
课程目标达成值 |
|
形成性评价40 |
终结性评价60 |
分值 |
考核成绩 |
分值 |
考核成绩 |
课程目标1 |
0.15 |
10 |
|
10 |
|
|
|
课程目标2 |
0.25 |
10 |
|
20 |
|
|
|
课程目标3 |
0.35 |
10 |
|
20 |
|
|
|
课程目标4 |
0.25 |
10 |
|
10 |
|
|
|
合计 |
1 |
40 |
|
60 |
|
|
|
各课程目标达成值=(形成性评价成绩/分值)*权重+(终结性评价成绩/分值)*权重
课程目标达成值=各目标达成值之和
(3)《XXXXX》课程的整体目标达成度评价标准
参照《乐山师范学院学分制管理办法》及《乐山师范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例》规定,平均学分绩点≥2.0者才可获得学士学位。学分绩点2.0折算课程考核最低成绩为70分,因此,本课程的整体目标达成度评价标准设定为“达到0.70为评价合格”。
(二)间接评价。除直接评价外,课程还应进行间接评价。间接评价建议采用问卷调查法,根据课程目标及课程考试方案科学设计问卷内容,随机抽取1-2个教学班级为样本,发放问卷,组织学生填报并回收问卷,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调查课程目标达成情况。
三、持续改进
根据课程直接评价和简介评价结果,分析反思教与学的不足,提出确实可行的改进思路及具体举措,撰写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报告。字数500字以上。
附件3
《XXXX》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报告(模板)
一、《XXXX》课程目标设置
目标 1: XXXX【毕业要求2-2 教师素养,3-1学科知识】
目标 2: XXXXX【毕业要求3-3 学科应用,7-1 反思能力】
目标 3:XXXXXX【毕业要求3-3 学科能力,8-2 沟通实践】
目标 4:XXXXXX【毕业要求6-2 学科育人,7-2 发展意识】
二、《XXXX》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观测点的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 |
践行师德 |
学会教学 |
学会育人 |
学会发展 |
师德 规范 |
教育 情怀 |
学科 素养 |
教学 能力 |
班级 管理 |
综合 育人 |
学会 反思 |
沟通 合作 |
|
1 - 1 |
1 - 2 |
1 - 3 |
2 - 1 |
2 - 2 |
2 - 3 |
3 - 1 |
3 - 2 |
3 - 3 |
4 - 1 |
4 - 2 |
4 - 3 |
5 - 1 |
5 - 2 |
6 - 1 |
6 - 2 |
6 - 3 |
7 - 1 |
7 - 2 |
8 - 1 |
8 - 2 |
|
课程目标1 |
|
|
|
|
M |
|
H |
|
|
|
|
|
|
|
|
|
|
|
|
|
|
|
课程目标2 |
|
|
|
|
|
|
|
|
M |
|
|
|
|
|
|
|
|
M |
|
|
|
|
课程目标3 |
|
|
|
|
|
|
|
L |
|
|
|
|
|
|
|
|
|
|
|
|
M |
|
课程目标4 |
|
|
|
|
|
|
|
|
|
|
|
|
|
|
|
L |
|
|
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课程考核内容、考核方式与课程目标对应情况
课程目标 |
考核内容 |
考核方式 |
目标1 |
|
平时作业(一)、小组互评、调研报告、探究报告、随堂测试、课程论文、实践操作、作品展示、期末考试 |
|
|
目标2 |
|
平时作业(二)、小组互评、调研报告、探究报告、随堂测试、课程论文、实践操作、作品展示、期末考试 |
|
|
目标3 |
|
平时作业(三)、小组互评、调研报告、探究报告、随堂测试、课程论文、实践操作、作品展示、期末考试 |
|
|
目标4 |
|
平时作业(四)、小组互评、调研报告、探究报告、随堂测试、课程论文、实践操作、作品展示、期末考试 |
|
目标5 |
|
|
|
四、考核评价方案
|
考核内容 |
考核评价方式 |
考核评价标准 |
分值 |
课程目标 |
平时形成性评价 (50%) |
|
书面作业(一) |
紧扣作业要求,论述条理清晰,观点明确有创新见解,材料翔实等等 |
|
目标1、目标2、目标4(3:3:4) |
|
书面作业(二) |
|
|
目标3、目标4(4:6) |
|
随堂测验 |
|
|
目标3 |
|
调研报告 |
|
|
|
|
小组合作探究报告 |
|
|
|
|
作品展示 |
|
|
|
|
线上写作 |
|
|
|
期末终结性评价(50%) |
填空题 |
闭卷笔试 |
严格按照期末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进行阅卷评分。 |
|
目标1、目标2、目标3 |
选择题 |
|
目标2、目标3、目标4 |
名词解释题 |
|
目标3、目标4 |
简答题 |
|
目标1、目标2、目标4 |
分析论述题 |
|
目标2、目标3 |
设计、应用题 |
|
目标2、目标3、目标4 |
五、评价方法
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分为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直接评价采用考核数据定量评价,间接评价采用问卷调查。
(一)直接评价
依据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情况确定每个课程目标的权重。在201?级?个班级中,随机选取201?级?班的课程考试数据开展直接评价。
(1)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支撑力度的赋值
课程目标 |
践行师德 |
学会教学 |
学会育人 |
学会发展 |
师德 规范 |
教育 情怀 |
学科 素养 |
教学 能力 |
班级 管理 |
综合 育人 |
学会 反思 |
沟通 合作 |
|
1 - 1 |
1 - 2 |
1 - 3 |
2 - 1 |
2 - 2 |
2 - 3 |
3 - 1 |
3 - 2 |
3 - 3 |
4 - 1 |
4 - 2 |
4 - 3 |
5 - 1 |
5 - 2 |
6 - 1 |
6 - 2 |
6 - 3 |
7 - 1 |
7 - 2 |
8 - 1 |
8 - 2 |
|
课程目标1 |
|
|
|
|
2 |
|
3 |
|
|
|
|
|
|
|
|
|
|
|
|
|
|
|
课程目标2 |
|
|
|
|
|
|
|
|
2 |
|
|
|
|
|
|
|
|
2 |
|
|
|
|
课程目标3 |
|
|
|
|
|
|
|
1 |
|
|
|
|
|
|
|
|
|
|
|
|
2 |
|
课程目标4 |
|
|
|
|
|
|
|
|
|
|
|
|
|
|
|
1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本门课程有4个课程目标,每个课程目标对8个毕业要求的支撑力度有高(H)、中(M)、低(L)之分,为了便于操作,赋值H=3、M=2、L=1。
(2)课程目标的权重
课程目标 |
课程目标1 |
课程目标2 |
课程目标3 |
课程目标4 |
权值 |
|
|
|
|
(3)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计算
第一步,假设某门课程有p个课程目标,每个课程目标对8个毕业要求的支撑力度有高(H)、中(M)、低(L)之分,为了便于操作,赋值H=3、M=2、L=1。第i个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有ai个H,bi个M, ci个L(ai+bi+ ci≤8),则第i个课程目标的权重计算公式为.
第二步,各个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由平时考核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加权组合计算而成。每个课程目标都有支撑该课程目标的教学内容,假设某门课程有p个课程目标,支撑第i个课程目标的期末考核成绩总分值为Ti,抽取的样本学生该部分的试卷平均得分总值为Si,Ri是该课程支撑第i个课程目标的平时考核平均得分总值,支撑第i个课程目标的平时考核成绩总分值为Qi,λ是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考核的比例,则第i个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计算公式为
该课程的总体达成度计算公式为
《XXXXX》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采用“考核成绩分析法”,随机抽取201?级?班为样本,课程考核材料包括考试、测验、作业、实训项目、课程论文等。基于上述公式,《XXXX》课程目标达成值计算结果如下:
课程目标 |
权重 |
考核方式 |
课程目标达成值 |
形成性评价40 |
终结性评价60 |
分值 |
考核成绩 |
分值 |
考核成绩 |
课程目标1 |
0.36 |
35 |
31.82 |
50 |
39.71 |
30.01 |
课程目标2 |
0.29 |
27.5 |
24.93 |
30 |
20.73 |
22.21 |
课程目标3 |
0.21 |
30 |
26.19 |
10 |
6.17 |
15.42 |
课程目标4 |
0.14 |
7.5 |
6.39 |
10 |
7.43 |
11.24 |
合计 |
1 |
|
|
|
|
78.87 |
各课程目标达成值=(形成性评价成绩/分值)*权重+(终结性评价成绩/分值)*权重;课程目标达成值=各目标达成值之和
(4)《XXXXXXX》课程的整体目标达成度评价标准
参照《乐山师范学院学分制管理办法》及《乐山师范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例》规定,平均学分绩点≥2.0者才可获得学士学位。学分绩点2.0折算课程考核最低成绩为70分,因此,本课程的整体目标达成度评价标准设定为“达到0.70为评价合格”。根据上述计算,该班课程目标达成值为78.87,表明该课程目标已经达成。
(二)间接评价(以英语专业《语言学概论》为例)
面向2018级7班所有学生进行的课程目标达成评价问卷调查显示,从总体上讲,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该课程目标已经达成。《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程四个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就课程目标1:初步掌握语言学的基本知识,了解语言的本质、功能和机制,掌握现代语言学有关语音、形态、句法、语义、语用等的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理解语言与社会、文化、认知、教学等的关系,61.76%的学生认为课程目标1能够完成达成, 有38.24%的学生认为课程目标1基本达成, 总体来说课程目标1达成度为100%。
就课程目标2:掌握研究性学习方法,学会收集和分析语料,初步了解如何开展语言研究;能够就相关语言话题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分享式学习,有61.76%的学生认为完全达成,有32.35%的学生认为基本达成,有2.94%的学生选择了不清楚,还有2.94%的学生选择基本未达成。总体上讲,课程目标2也算基本达成了。
就课程目标3: 具备良好的语言意识,发展理性思维,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有58.82%的学生认为课程目标3完全达成,有38.24%的学生认为基本达成,只有1个学生选择了基本未达成。
课程目标4: 了解语言学研究成果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促进英语学习、发展英语学科教学能力,为进一步的语言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有61.76%的学生课程目标4完全达成,有38.24%的学生认为基本达成。总体来说,课程目标4基本达成。
综上所述,语言学四个课程目标中,课程目标1达成度为100%,课程目标2达成度94.12%。课程目标3达成度97.06%,课程目标4达成度为100%。结合以上数据可以说明语言学概论课程目标的间接评价都达成了。
六、评价结果及分析
1.本次考试结果与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如下:
(1)本次考试成绩最高为88分,最低分为43分,低于60分的3人,平均成绩74.37分,及格率91.67%,总体达成度较高,课程教学目标实现情况良好,但仍有一定改进的空间;
(2)从具体题型看,选择题满分30分,实际得分25.37分,得分率84.6%;填空题满分10分,实际得分6.03分,得分率60%;判断题满分10分,实际得分8.3,得分率83%;术语解释题满分15分,实际得分11.7分,得分率78%;材料分析题满分15分,实际得分8.96分,得分率60%;论述题满分20分,实际得分13.6,得分率68%。从总体得分情况看,该班级同学对选择题、判断题考试内容比较熟悉,得分情况良好;对术语解释题考试内容掌握情况一般,得分情况中等;对填空题、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考试内容掌握情况不够好,得分情况及格。
2.有关达成度问题的原因分析:
(1)选择题、判断题得分较高,说明学生XXXXXXXXXXXXX,因此,大部分学生对课程目标1达成度良好;
(2)学生对对术语解释题考试内容掌握情况一般,表明大部分学生XXXXX,因此课程目标2达成情况为中等。
(3)学生对填空题、材料分析和论述题考核内容掌握不够牢固,这表明学生XXXXXXXXXXXXXXX,因此课程目标3、4达成度为及格。
七、改进措施
1.任课教师课程教学层面改进
(1)
(2)
(3)
2.课程组、专业负责人、教学指导委员会层面改进
(1)(2)